新冠“后遗症”,比疫情更可怕的事正在发生……
文章分类:生活 发布时间:2021-04-10 阅读: 653
我们离摘下口罩自由呼吸的日子,真的不远了。
新冠疫苗接种的细节正在逐渐曝光。
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接种疫苗,疫情带来的阴霾正在远去。
但是,在我们可以无惧新冠病毒的时候,地球上其他生灵的“新冠疫情”,才刚刚开始。
元凶,正是我们刚刚摘下的口罩。
马来西亚吉隆坡郊外。
一只山坡上的小猴子,正将人类随意丢弃的口罩放进嘴里啃咬。
它并不知道自己正在面对窒息的危险。
英国切姆斯福德的一只海鸥。
已经一个星期无法展翅,束缚住它的,是一只小小口罩的带子。
一只巴西麦哲伦小企鹅,瘦骨嶙峋的倒在沙滩上,它早已死去多时。
死因,是一只黑色的N95口罩。
除了它们,还有数以万计的野生动物正在被口罩毁掉家园,甚至夺去生命。
口罩当然不是原罪,随意丢弃口罩的人类才是。
有谁计算过,自新冠以来,我们一共生产使用了多少口罩?
实际上每一天,都超过1亿,而每分钟,就有超三百万口罩被丢弃。
那这些口罩去了哪里?
答案是,海洋里、沙滩上、荒野中、野生动物的身旁。
去年一年,一共有15.6亿口罩进入了海洋。
这些口罩需要450年才会自然分解。
它们遍布在每一个海滩,哪怕是人迹罕至的地方。
亚洲海洋保护组织就曾在无人踏足的偏僻群岛上,发现了大量被冲上岸的口罩。
100米,就有70个。
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。
自发地组织起来对环境进行抢救。
他们在社交平台发起了#手套挑战#的活动,鼓励大家晒出自己治理PPE(医护用品)垃圾的照片。
结果,全世界一共晒出了上万张照片。
虽然于整体被破坏的环境而言,杯水车薪。
可多一分人力,野生动物们就多一分生的希望。
然而,尽管海里的口罩都快比水母多了,
但是这些仍然只占人类每年往自然界排放垃圾的一小部分。
每年,有13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。
这些垃圾加起来,可以绕地球420圈。
山清水秀的大自然被侵占,动物们站在垃圾山上饥肠辘辘。
饿极的它们,只能尝试进食那些“人造垃圾”。
于是,塑料袋,螺丝,瓶盖,手套...
这些人类生活里的废料,出现在了动物的胃里。
我无法想象那只海鸟在死前发出过怎样的悲鸣。
也无法感受到那只海豚肚子里被塞进两只手套的痛苦。
可我知道,它们不是个例。
哪怕它们仍残存一丝灵智,没有对那些垃圾下嘴,就安全了吗?
也没有,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,它们的身上,就会多出一个“项圈”。
类似的新闻,真的看过太多。
为人类的贪婪和欲望买单的生灵还少吗?
除却这些随处可见的伤痛,那些远方的哭声这些年也越来越近。
全球变暖,一个谈论了很多年的课题。
可作为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,其实感受并不深切。
而那些栖息在大自然的生灵,几乎每一刻都会因它而面对死亡威胁。
BBC的纪录片《七个世界,一个星球》。
详细讲述了许多因全球变暖而造成气候异常,动物们陷入苦难的故事。
南极洲的一对海豹母子,遭受了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袭击。
海豹妈妈艰难地将孩子护在自己的身下,抵挡狂风的侵袭。
暴风雪持续了三天还不消停。
海豹妈妈知道,它如果再不去捕食,自己和孩子只会双双殒命。
于是,它将孩子留在原地,只祈祷它能活下去,等风雪消停再回来找它。
可是等来的,只剩一具小小的尸体。
同样是南极洲,一只可爱的信天翁宝宝正在狂风中瑟瑟发抖。
它必须全力攀附住鸟巢,一旦被风吹走,就难逃一死。
可最后它还是没能守住,等待它的,只有死亡。
实际上这些年来,因为气候异常而消亡的信天翁已经有一半以上,即将濒临灭绝。
南极洲如此,原本就炙热的非洲会更好吗?并不。
博茨瓦纳,曾经被誉为动物摄影师的天堂,世界最佳旅行国。
这里曾是世界最大的野生动物聚集地,瑰丽壮美,到处都是生命的传奇。
可就是这么一个地方,却因气候异常遭遇了一场堪称种族灭绝式的干旱。
这里最大的湖泊,在那场干旱里濒临枯竭。
残存的水分造就了一处巨大的泥潭。
那些饥渴难耐的动物们纷纷到此寻找水源,却又一一被困在淤泥里,动弹不得。
它们原本来这里寻找活下去的希望,却不曾想过这里成了让它们丧命的牢笼。
它们曾奋力躲过捕食者的獠牙,曾在草原上尽情驰骋,在族群里展露头角。
现在却只能一动不动的等待死亡。
南极洲的动物死于冰雪,非洲的动物亡于炙热,大自然的动物毁灭于人类垃圾。
荒谬吗?
并不,因为它们皆因人类而死。
如果万物有灵,这些动物在弥留之际,噙满泪水的眼眸里会不会闪过一丝疑惑?
自己赖以生存数千年的家园,怎么会闯进这些“外来者”?
祖祖辈辈生活的栖息地,为什么气候说变就变?
它们没有答案,可我们还能视而不见吗?
“对于大自然来说,人类才是病毒。”
这种说法或许危言耸听。
可现在人类的所作所为,对其他生灵来说,无疑于一场“新冠疫情”。
更可悲的是,人类有了疫苗,有了对疫情更有效的扼制手段。
可它们,似乎除了等待死亡,别无他法。
covidlitter网站上详细记录了,因口罩和防护用品造成的野生动物死亡事件。
包括物种、死因。
一条条的数据并不直观,我却仍旧能听到一声声的哀鸣。
那只企鹅原本是冰雪的精灵,可它死时,骨瘦嶙峋;
那只海豚,或许曾在海面上搏击过风雨,可当肚子里被填进两只手套,它便永远丧失了嬉戏的权利;
那些飞鸟走兽,原本生于山河湖泊,可最后却只能在阴暗的水沟低鸣。
任何一副景象,我都不忍再看第二眼。
痛定思痛过后,更是如芒刺背,因为凶手,正是我们自己。
如果,我们仍旧对远方的哭声无动于衷;
如果,我们无法为它们留出一处净土;
如果,我们仍旧被欲望驱使,肆意妄为。
那么当它们停止哀鸣。
这个世界上,或许只会剩下人类,传来孤独的啜泣。
现在还有许多人以为重视保护环境与自己无关,可事实是,地球并不需要我们的保护,任何一种形式的爱护环境,其实都是在拯救人类自己。地球不需要人类,可我们需要地球。
【青岛相亲会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