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出去吃饭对男朋友瞬间下头”引发共鸣:夫妻能不能相伴到老,从结婚前就注定了
文章分类:爱情 发布时间:2024-09-12 阅读: 849
1
好的伴侣本来就很好
前段时间,他在网上看到了一对情侣的聊天记录,虽然不是很甜蜜,但也很耐人寻味。
放假的时候,两人去了一家火锅店。
坐下后,想了想这里的物价,就随便点了几个菜。
结果刚吃到一半,服务员就给他们送了一盘牛肚过来。
女孩本想提醒一下,但见男朋友已经吃了两块牛肚,便决定等会一起结账。
但出乎她意料的是,当服务员察觉到上了错误的菜品后,就把事情说清楚了。
他的男朋友在结账的时候,还和收银员吵了一架,表示自己不愿意多付钱。

最终,老板站出来,把这份牛肚免费了。
但女孩还是觉得愧疚,所以又去结账了。
男朋友发现后,大骂她是“人傻钱多”,这让女孩很生气,几乎要跟他分手。
看完之后,叹了口气。
留言区,也有几个人在劝说:
“一个人的性格,可以从细节中看出来。”
“他们的三观不一样,不可能在一起。”
是啊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,自己的男朋友因为自己的成功而沾沾自喜,而自己却成了女孩子们心目中的“劣迹斑斑”。
这种心胸狭窄,真能给另一半安全感?
就像张爱玲说的那样:
“我帮你尝试过婚姻,如果你的伴侣选择错误,那么你的下半辈子,将会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,你将会品尝到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。”
一个好伙伴,永远都不会用“只对你好”来形容,只要对方一开始就不错。
2
理想的关系,都有点物质
社会学家伊娃·易洛思曾在她的著作《爱的终结》中阐述了这样一句话:
今天,很多人的亲密关系都要依赖于消费者的品味才能建立和维持。
一句话道尽了最真爱的一面:理想的恋爱,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物质。
鲁迅在他惟一的一部言情作品《伤逝》里,早就道出了这一点。
子君与涓生两个人都是从新文化中走出来的,所以一见面就很投缘。
在那个混乱的年代,他们讨论过家庭,讨论过平等,讨论过泰戈尔,讨论过雪莱。
文学和爱好的一致使他们很快就相爱了。
可是,到了结婚的时候,却遭到了他的父母的反对,因为他们说的是“门当户对”。
可是陷入爱河的子君与涓生,完全无视亲朋好友的反对,毅然在一起。

同居之后,生活越来越紧张,涓生把大部分的积蓄都用来买家具,子君也把珠宝当了,以贴补家里。
有了这份温暖,就更开心了。
可是,真正到了柴米油盐的时候,一切都发生了变化。
被宠坏了的子君,从一个文学少女,到一个家庭主妇,渐渐淹没在琐碎的人生琐事之中。
随着所有的优雅都被埋怨所代替,这对夫妇之间的隔阂也渐渐加深,他们再也没有了散步的雅兴,再也没有了讨论泰戈尔或雪莱的话题。
后来,涓生失业了,家里的开支也越来越大,他一直以为,这一切,都是因为子君。
这场婚姻,最终还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,走向了悲惨的结局。
三毛曾经说过:
“如果婚姻不是围绕着吃,穿,数着钱这样的琐事来进行,那就走不了多久了。”
风花雪月,是一种浪漫。不过,回到真实的世界,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。
盛开的花朵,会让人眼花缭乱。这就是最好的味道。
3
婚前的问题,
别留到婚后解决
网友@花骨朵儿在网上发出的一则帖子:“我们才结婚一年,就有了离婚的念头。”
她表示,曾与先生一起外出,在半路上买了半个香瓜,一斤多一点的枣子。
她拎着有些吃力,想要老公帮她拎着。
结果人家不但一口回绝,还落井下石:
“跟个大娃娃似的,一点小事都要大惊小怪。”
可她刚打完点滴,想寻求点安慰却不得,个中失望不言而喻。
而类似的事还有许多:
每次她给丈夫分享趣事,都得不到正面回应,反而被指责、怀疑;
偶尔对别人出门旅游表示羡慕,也只等到一句“自己觉得幸福就好”,可她连逛街都是一个人;
甚至在结婚当天,她还因为婚闹被堵在车里,而新婚丈夫却像个局外人,毫不在乎地观望着。
如是种种,净是敷衍的痕迹。
还有网友留言说:
“同感,想想很多事情都是婚前有征兆的,但没有放大、没有在意。”
诚然,婚前没解决的问题,婚后同样可能存在;婚前是什么样儿,婚后大概率还是什么样儿。

看过太多以散场结束的婚姻,大多是对婚姻抱有太高期待。
觉得婚前偶尔出现的小毛病不值一提,成家后就会改。
但事实上,问题经不起拖延。
就像有人说的:“感情这种事,不能有‘再说吧’,只能有‘现在解决’。”
想想小说《红玫瑰与白玫瑰》中的孟烟鹂,和佟振保结婚后,试图感动对方。
但她委曲求全,丈夫依旧像婚前那般流连于风月场所,这段婚姻最终也只能以悲剧收场。
有时,人性经不起考验,人心经不起试探。
婚前的“病”,别留到婚后治。
4
“本来就很好”比“只对你好”更重要
谈情说爱,“本来就很好”比“只对你好”更重要
电影《失恋33天》里有句经典台词:
“我们那个年代的人,对待婚姻就像冰箱,坏了就反复地修,总想着把冰箱修好。不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,坏了就总想换掉。”
不愿费时费心经营感情,那么永远都在重新开始,而看不到结局。
想起不久前看的电影《我们一起摇太阳》,对此深有感触。

两位主人公身患绝症,但剧情并不丧,反而揭露了谈情说爱时,最重要的一点。
凌敏确诊后,一度以为自己的人生会就此黯淡下去。
直至她在病友群里遇到了吕途,一个看似很无厘头,但又乐观豁达的男人。
一开始,吕途觉得她是贩卖团伙,对这个提出“找人结婚”的女人十分警惕;而凌敏也觉得这个男人的“跟踪调查”十分烦人,只想摆脱对方。
于是就有了“你追我赶”的戏码。
譬如,吕途会在医院等着她做透析出来,也会在她被欺负时,第一时间冲上去挡在前面。
这个“没头脑”的男人,就像一束光,照进了她的生活:
搬家和做饭,吕途全包了,还会请自己的妈妈帮她洗澡。
如是种种,都让凌敏感受到了没有在前任那里得到过的温暖。
因为凌敏生病,前任难以接受,便选择了分手。
可遇见吕途后,凌敏第一次发现:自己也没有那么糟糕,也会有人疼、有人爱。
后知后觉,两个人从朋友变成了爱人,“不高兴”的凌敏,也扬起嘴角学会了笑对生活。

同样是伴侣,有人在你最需要陪伴时,漠然离去;也有人会像暖阳一样,不顾一切向你走去。
突然就懂了那句话:
“与人相守,最终依靠的,还是那最低处,品性的最低处。”
成熟的婚姻,离不开物质,讲究“门当户对”也没错;
但也不能只谈物质,而忽略一个人的品性和三观。
找一个本来就很好的人谈情说爱,而不是把希望寄托于婚后让对方变得成熟、体贴、顾家。
这样,才会少一些斤斤计较,多一分欢喜与长情。
5
最后
婚姻生活中,一碗面就能让人崩溃,一个包就能闹到离婚;
有时控制不了情绪,又无法做到低头退让。
所以,择偶条件重要吗?
李玫瑾说:
“当你想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结婚的时候,问问你自己,你希望你的孩子继承对方身上哪种品质?”
倘若伴侣能让你在何时何地,都不后悔在亲朋好友面前说出那句“他值得”。
我想,这将会成为婚恋关系中最好的“誓词”。
因为,心比长相好,懂比爱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