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挽留一段关系最无效的方式
文章分类:爱情 发布时间:2024-07-15 阅读: 1057
Part.
1
M来到了咨询办公室,询问“怎样才能让男朋友回心转意?”
半年多以前,她和谈了三年恋爱的男朋友闹得不可开交。
起因于一件小事:
今天是她的生日,她和男朋友约好了晚上七点一起吃饭。
M很是期待。
结果,到了傍晚时分,他又去忙公司的一件很紧急的事情,导致他晚了两个小时才回来。
M很生气,就和男朋友吵架,抱怨男朋友不关心自己。
男朋友也是一脸的郁闷,一天到晚都在做项目,结果却被女朋友骂得狗血淋头。
两人你一言我一语,你一言我一语,到最后,一顿饭也没吃上,就这么不欢而散了。
回到家里,冷静下来后, M渐渐发现自己的反应有些过激,于是给男朋友发了条短信,表示道歉。
其实,两人之间,偶尔也会有这样的争执。
一般情况下,一方道完歉,双方就会很快和解。
可那个时候,男朋友一晚上都没有回复她的消息。
第二天,还是没有回。
到了第二个夜晚, M觉得自己完全被忽视了,顿时怒火中烧。
她拿出手机,给男朋友发了一条又一条的语音,抱怨他太不把他们的感情当回事了。
一直到深夜,他的男朋友才回复道:
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,却像是一根引子,让两人的感情出现了微妙的变化。
从那时起, M就能清楚地感受到他对自己的冷漠,也很少和自己接触。
每次她给他发消息的时候,他都会很迟才回复。
越是没有得到正面的回复, M心中越是焦躁和烦躁。
她开始更加严厉的控诉,甚至是辱骂,想要让对方认真对待。
可越是这样,男朋友就越是冷漠,最后干脆不搭理
她,两人之间的关系,已经到了冰点。
我:看来你对你的男朋友很不满意,也很生气。
M:是啊,一想到他,我就很生气。
我:那么你就会情不自禁地责备他,辱骂他,是吧?
M:没错。
我:那么,你是打算用这种方法来终结你们之间的感情?
M:没有,没有!我只希望,他能够珍惜我,能够回来……
听了 M的讲述,我脑子里浮现出一句话:
她又何必为了“挽回”一份感情,而不停地进攻呢?

Part.
2
回顾 M和她男朋友的冲突。
男朋友迟到了,她生气了,开始抱怨;
她的男朋友没有回复她的短信,这让她非常愤怒,并对他进行了责备;
男朋友没有主动回复,她就生气了,于是,她就开始骂他——
表面上,她对男朋友的抱怨,对他的指责,对他的辱骂。
但事实上,在这种强烈的不满足和愤怒之下,却是一种深深的需要和渴望。
在请教的过程中,我试图对 M的“潜台词”进行解读:
我的生日不易,希望你能认真陪伴我;
我已经认识到我的错误,我向你表示歉意;
我想要你的反应,想要与你重归于好……
M一怔,若有所思:“似乎也是,我只是希望他能珍惜我,不想失去这段关系。”
“那你直接跟他说呢?”我问。
“我,我不能这么说,太难为情了!”
我又问了一遍:“为什么?”
“等他知道我对他的感情和需求后,他就可以轻易地利用我了。”
M的回答,让我想到了许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所面临的普遍两难处境。
在大部分的亲密关系中,都存在着问题。
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,他们都不愿直截了当地说出“我需要你”这样的话。
仿佛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越深,彼此的需求越大,那么另一个人就会越自卑,越卑微。
然后,我们就会习惯“以责备取代需求,以控制取代爱”。
责备,能使人产生“我是正确的”之感;
掌控,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。
比如 M,她会不停地说“我对,你错了”,抱怨她男朋友约会迟到,回复短信不及时。
她可能是想让男朋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然后按时赴约,给她回短信。
但不幸的是,在一段亲密的感情里,谁也不愿意总是被另一半责备,或者总是处于下风,
M的男朋友也不例外。
或许,他已经给了 M一些他能给的,但是,他真的不能给 M了。
所以,一方进攻,一方孤立,这就成了他们之间冲突的主要原因。

Part.
3
这种不和谐的关系,到底是怎么产生的?
在心理学中,有一句关于心理分析的经典论断:
一切人际关系都是与父母关系的再现。
而在亲密关系里,你和你的配偶的关系就是和你和你的父母的关系。
在辅导中心, M告诉我她儿时的故事。
5岁时,她的父母就离婚了,于是她就被农村的一个亲戚收养了。
她的父母已经另立门户,从来没有按时来看过她。
上学后,她开始读书识字,经常给爸爸妈妈写信,告诉爸爸妈妈,她很想见爸爸妈妈。
上学以后,她学会了认字,常常给父母写信,诉说她内心的思念,渴望能够见到他们。
爸爸从不回信,妈妈虽偶尔回信,但从不回应她的情感需求,只会不断叮嘱她好好学习。
她听从了妈妈的话,一心投入到学习中,小学升学考试,她如愿以偿考取了全镇第一名。
她兴奋地拨打了妈妈电话,邀请妈妈出席毕业典礼。
没想到,妈妈听完喜讯,第一反应却是:“妈妈没空呢,让外婆代替妈妈去参加行不行?”
那一瞬间,M内心所有的委屈、愤怒喷涌而出,并向妈妈发了生平第一次火:
“你们一点也不在乎我,一点也不爱我,真是糟糕透了,我还不如死了算了!”
妈妈吓坏了,赶紧联系M的爸爸,连夜坐车赶回来参加了M的毕业典礼。
后来M逐渐发现一个规律:
温和地向父母表达需求根本没用,只会遭致忽视和敷衍;
只有采取指责、哭闹和威胁,才有可能获得他们的重视。
随着慢慢长大,这个模式也泛化到她在亲密关系中的方方面面。
她从不正面向伴侣表达自己的需求, 可一旦伴侣没能满足她的期待时,她就会习惯用攻击的方式,去指责对方或控制对方。
从短期来看,这能帮助她快速地唤起伴侣的重视,获得亲密关系的掌控权。
但从长期来讲,它却是破坏亲密关系的“砒霜”。
因为它的本质是攻击和被攻击,控制和被控制,破坏了成年人在关系中最基本的平等互惠原则。
长期的失衡只会令关系渐行渐远,并走向破裂。

Part.
4
而如果,你也像M一样,明明很渴望建立亲密关系,却又总是不自觉地攻击伴侣,破坏关系。
怎么办? 结合前文的分析与探讨,我想在此诚挚地邀请你:
① 试着诚实表达自己的需求。
在亲密关系中,促进沟通和联结最有效的方式,是诚实表达自己的需求。
我今天生日,想跟你好好吃顿饭;
你约会迟到了,我心里有点不爽;
你一直没回信息,我有些失落,可以告诉我原因吗? ……
这些话语听起来很简单;
但对很多类似M这样的人来说,真正诚实地将它表达出来,却是相当不容易的。
因为它可能会不断唤起我们小时候,需求一次次被忽视、被否定或被拒绝的不愉快体验。
这个时候,我们的脑海中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冒出一个声音:
别说了,TA会笑话你的;
没用的,TA不会在乎你的;
放弃吧,TA不会满足你的……
这些声音可能会一次次遏制我们向伴侣直接表达需求的念头,
将我们引回到小时候与父母那种不良的沟通模式中,形成恶性循环。
这个时候,只有试着跳脱思维惯性,诚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,才有可能打破这层亲密关系的不良循环。
② 试着真实看见对方的努力。
诚实表达需求的同时,也请试着去真实看见对方愿意为维持关系所做的努力。
设想一下,在M生日当天,男友加班导致约会迟到了两个多小时。
如果M不是一味地指责与抱怨,而是能同时看见对方的努力:
“我今天生日你却迟到了,我其实心里挺不爽的;但你一忙完就立刻赶过来了,我还是挺感动的。”
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? 这个假设性的问题,我没有答案。
但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,无论对M还是对男友,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是会不一样的。
对M而言——
当她能够看见男友为维持关系所做的努力以后,就意味着她有了空间去分辨男友与父母的不同。
至少,男友没有像父母一样,完全忽视她的存在。
对男友而言——
只有当努力不断被看见和承认,他才会有动力和信心继续为维持关系做出努力。
人之所以愿意留在一段关系,多半源于从中获得“我是被需要的,我是好的”的感觉。
③ 试着赋予自己分离的勇气。
那有没有可能,当我们诚实表达了自己的需求,并真实看见了对方的努力之后,
对方依然基于某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,选择用某种方式去回避沟通,疏离关系。
有这个可能性。
但这个时候,我们真正要做的——
不是强势去指责、控制伴侣,而是试着赋予自己分离的勇气。
它不一定是指要跟伴侣断绝关系。
而是指把我们内心一些童年遗留的渴望和期待,从伴侣身上分离出去。
很多时候,伴侣由于自身局限,其实是没有能力达成我们心中期待的。
正是因为他们做不到,才会不断激发我们小时候未被父母满足的缺失与匮乏,令我们充满惶恐与不安。
试着把注意力放回我们自身,觉察内在小孩的无助与无力;
试着轻轻地抱抱自己,把力量和疗愈带给自己的内在小孩;
试着去满足自己的渴望,为自己的需要负责,照顾好自己……
当把力量带回给自己的时候,我们才有可能一点点走向独立与完整。

写在最后
在《为何家会伤人》中,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:
恋爱,其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相处一辈子的伴侣,
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,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、一样重要的人。
并且,我们还深深地懂得,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,又能无比亲密地相处。
两个成熟完整的个体,在关系中彼此独立,在独立中保持联结,在联结中走向亲密——
或许,这才是亲密关系存在的真正意义。
